“十周年·十人谈深圳社工”圆桌对话(续),干货,拿走不谢!
2018年1月9日下午,由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主办的“十周年·十人谈深圳社工”圆桌对话暨“社联十年·感恩有你”庆典在京基晶都酒店圆满落幕。
深圳社会工作者协会创会会长李锦灶、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前总裁吴水丽、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会长李敏兰、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教授李晓凤、深圳市福田区民政局党组成员黄泗荣、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李锋、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助理王越、香港盈火处处社会服务机构总干事区洁盈、香港社研资深督导陈安发、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严书翔,十位深圳社工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应邀参加了“十周年·十人谈深圳社工”圆桌对话。
对话现场大咖云集,在严书翔理事长的主持下,各大咖从社工历史、行业发展、学术研究等不同的视角分享了十年深圳社工发展的观察与感悟。现场按照社会工作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了分享。没有到场的不要遗憾,一大波干货来袭……
<李锦灶会长谈深圳社工发展史>
李会长谈到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是在80年代以后才列入大学本科的专业目录。深圳社会工作历经了从广义的社会工作到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1992年创办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真正的社会工作建设自2003年启动,开始写深圳专业社工发展的调查报告和论文,提交给了市政府。
2004年去上海考察,到广州走访学者教授,最终形成了深圳市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报告。而且还制定了社工师考试的一些办法。这些工作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但是最终没批。之后提交两会人大政协作为议案推动深圳社工的发展。
2006年4月深圳市政府批示同意启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工作,准备自主组织专业考试。因同年6月全国社工师资格考试政策的落地,原自主考试方案作废。历经波折于2007年6月26日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了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同年10月,因市政府指导意见,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变更法人,由现任理事长严书翔接过社联大旗直至现在。
<李锋副秘书长谈深圳社协作为枢纽的工作成果>
副秘书长是深圳社联第一任法人代表,是深圳社工发展从冬天到春天的经历者之一。所以本次分享是对1+7文件发布后一系列的变化进行了梳理。
2007年《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简称“1+7”文件)文件发布之后,市民政局和社协在文件的基础上大力落实和推进深圳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2014年9月,得到民政部的认可,授予了“创建全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十年的发展可以总结为几点:
第一,深圳社会工作是制度先行、系统建构、引领示范社会工作的十年。高起点、高规格,建立了现代社会工作制度体系。深圳的1+7文件是第一个围绕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出台的综合性地方文件。
第二个特色是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工作模式。这个主要体现在社工购买和资助方式的社会化。从政社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向公益组织购买社工服务。十年来,深圳社会工作经过社会化的发展,形成了岗位、项目、社区服务(也就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大综合服务模式。目前。深圳社工服务覆盖了全市各区、街道、社区,累计通过1700个岗位、480余个项目和672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平台开展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第三个特色就是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自主化和社会化的运作。深圳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委托行业协会开展登记注册、培训交流、督导顾问、维权规范、评选激励等一系列的服务。打造社会工作行业枢纽型的服务组织,也就是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目前,全市已经有13个区级社会工作者协会,市区两级的社工协会14家,民办非企业社工服务机构217家。全市取得专业社工师资格证的人才达到了8000多人。全市社工从业人员有7802人,专业社工有6540人,一线社工有5521人。从最开始的30多人发展至拥有一线社工5521人的规模。
与此同时,社协引入了第三方的评估机制。夯实基础,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社工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构建的过程是立体化的社工培训体系,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社会工作学院。通过网上O2O的教学模式开展各种多元化的培训。同时,协会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协会还致力于培养本土的社会工作人才。搭建了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的四级梯队,包括一线社工、督导助理、初级督导和中级督导。目前深圳本土督导人才队伍已经达致800余人,其中中级督导22人、初级督导185人、督导助理595人,实现了全覆盖的规模。
在品牌建立和领域专业方面,642个社区里面建成的党群社区服务中心有672家,基本覆盖老年、青少年、禁毒等14个领域。服务总量超过800多万人次。同时,深圳还率先探索了企业社会工作,创造了企业购买社会工作的模式。在灾害社会工作方面也是走在全国的前列,像汶川地震灾害、茂名泥石流灾害以及近期2015年发生的光明滑坡事件等等,都有深圳社工的身影,社工多次参与到一线的救灾服务中。社协还组建了一支救灾社工志愿服务队伍,这也是全国首创。
标准化建设方面,从2013年就建立了包括残障、社区、老年等9大领域社工服务标准。2016年非常荣幸地加入国家民政部《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的编制工作并顺利地在全国进行发布。今年开始启动了7个领域社会工作标准化建设,包括老年、企业、医务、灾害、学校、信访、禁毒。2018年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和落实。拟从禁毒、老年及学校三个领域作为一个突破口进行全面的落实、推进和完善工作。进而逐渐扩大至14个领域。这个是2018年要重点打造的一个目标。除此之外,深圳社工还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成效。
<王越主任谈亚太国际会议的情谊、友谊、正能量>
主任娓娓道来亚太国际会议历程中的种种情节。十周年,深圳社工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亚太会议能够在深圳召开,落地在深圳,作为中国的荣誉,作为深圳的荣誉。首先应该是由于深圳本身的积累,这个积累就得益于业内外督导、专家、机构及深圳社工的支持。一点点的探索,在大量实务及项目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到在深圳举办。
在深圳举办亚太会议,多数人看到的是一场三四天的会议。但从写第一份报告交市民政局转交民政部应该是在2014年7月份。自申请成功后,特别是2017年整个行业都全情投入在整个会议的筹备过程中,包括社工、督导、机构,从志愿者、工作人员、探访点,每一个每一步都是经过精心的选择,特别的不容易。在此,特别感谢社联阳光妈妈项目作为参访点之一在亚太会议期间的努力和付出。
主任称在社联十周年庆典的现场感受到了亚太会议高规格的接待,本次庆典礼仪队长陈晓湘就是亚太会议的特训礼仪。正是有各机构扎实的积累才能让深圳社工在关键的时候有更多的力量和经验来奉献给这场盛会。会议的圆满举办得益于政府、行业及各位深圳社工的努力和支持。
会议的举办一方面很好地宣传了深圳的社会工作,赢得了国内外很好的声誉。更多地为深圳社工打call。也是借着这个会议,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到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仅是希望国内外的嘉宾看到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希望看到我们中国的发展。在这次的交流中翻译就发现,有国外的嘉宾用本国小语种的母语说:哇!中国现在发展成这样啦!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中国现在是这么发达啦!当时他们不是用英语和汉语,而是用自己的小语种语言跟自己国家的朋友交流的时候能够对我们中国现在社会发展有这么高的评价,这些都说明,我们整个深圳社工在国际化的展现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总体来说,参与过这次大会的都会有很多的收获。进入2018年,希望通过这次会议结下的情谊、友谊,积攒的正能量能够在深圳社工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时候来一次集中的爆发。让深圳社工不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行业的引领上都能有新的气象。
<黄泗荣副主任谈基层工作者眼中深圳社工的创新之路>
主任出于对社会工作的热爱分享了作为基层工作者对深圳社工的个人观察和反思。2007年主任跟区政府领导去香港学习,负责主笔调研报告。但是比较愧疚的是学习调研下来还是对社会工作了解不够深入,有点纳闷有点彷徨。最终这份报告在不断补充学习香港经验和资料的基础上足足花了半个月才完成。
自此之后,社会工作迅速发展成为深圳改革发展的一面新的旗帜。深圳有比邻香港的最佳地理优势,有香港众多督导及专业人士到深圳的指导。在整个深圳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深圳社工是如沐春风,收获满满。主任说会前与区洁盈总干事交流中,区总对深圳社工的评价是: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区女士也在在国内其他的省市在开枝散叶。体现了深圳改革开放这块热土不断地让社会工作展现它的魅力。
主任对于深圳社工的评价是:深圳到目前社会工作虽然经历了从2007年的1+7文件出台之后十年的发展,但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确确实实也存在一些短板。但是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能够看到当时2008年福田区刚开始的42名社工都是本科以上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员来进入福田区第一批采购的专业社工。那么近来的一点担忧是:一个是制度层面存在一些短板。另一个是在人员的结构方面也存在一些弱项。作为基层社会工作者能够不忘初心在社会工作领域砥砺前行,能够为整个深圳的社会工作,为辖区的老百姓做出贡献表示衷心的谢意。
深圳社工的发展更多的是改革和创新。创新借用以前民政部领导的话说,社会工作起源于上海,创新于深圳。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以福田为例,每个社区也是设置了一个党群服务中心项目。实现全覆盖是深圳市的大规划。从领域来说,福田从2008年的4个领域拓展到现在的15个领域。从简单的数字描述可以看出是在不断地走创新之路,走发展之路。我们的后起之秀、中坚力量、中流砥柱应该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展现我们的作为。十六大提出建立一支宏达的社会工作队伍开始到现在的十九大,从国家层面做战略规划开始,走过了这么长的历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特别是在社会工作方面,可以回顾这个过程中,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层面,有各社会机构蓬勃发展的层面,也有各位社工同工们在里头发挥社工的价值。但是,在日后的发展中要进一步思考内涵发展的问题。目前社工的专业价值是政府在评价评估社会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一些重要作用。但政府目前也有一些担忧。之前跟一些社会组织的总干事、督导、一线社工交流过程中,作为政府部门会有担忧,作为基层社会工作领域的工作人员来说也会有这么个担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主任个人认为只要社会工作在国家的重视下,在各级各行业的努力下,社工的价值永远是高于很多领域的。也就是社工的专业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十九大倡导的是改革和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社会工作在民生领域确实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社工所体现的专业价值永远是第一的。但是接下来确确实实要考虑社工的内涵发展的问题。目前所进行的社会工作有一些短板,我们必须补短板、强弱项,还要增加社工的活力。这个也是十九大提出的一些战略思路。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一个社会组织是朝着哪个方向去发展?是以盈利为目的还是以公益为目的?社工是以生存为目的还是以跳板为目的?政府部门是否在这些方面会有一些更新的考虑?很高兴市里能够专门发了一个征求意见稿《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若干措施》,在措施里已经提及很多框架的东西,做了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深圳社工未来十年的发展一定是越来越好的。
<李晓凤教授谈企业社会工作本土化>
教授说企业社会工作是我们南方社会工作的一个特点。缘起于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主编的一本书叫《高级社会工作实务》。后与王思斌教授通话的过程中,王思斌教授说南方是世界工厂(华为、富士康都在深圳),应该做企业社工。受启发,李晓凤教授从学校社会工作研究转而重点研究企业社会工作。
企业社会工作走过的历程也是深圳的一个亮点。2008年金融风暴危机,企业社工如何参与公共危机介入。当时好多企业破产倒闭,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当时深圳启动了介入机制,社工开始进入到企业中服务。之后就慢慢开始了有项目式的购买。到了2010年,震惊中外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心理学的介入也没有取得成功。后来政府号召并组织了400多个社工进驻富士康,平息了这个事件。那这其中是怎么样的模式呢?后来就以富士康跳楼事件为模板研究了自杀事件的介入模式放到了王思斌教授MSW教学案例中。其实就是在总结危机干预,企业社工是如何介入的。更多的强调一个新的概念,企业社会工作EAP。其实在讲这个之前,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尝试用心理学的手法去做。但是回顾美国的发展历史,企业社会工作最早是来源于社会工作。从戒酒计划到EAP的方案,把社会工作的元素放进去做一个更大的概念。原来心理资本的概念提出,从社会资本到文化资本,叫新资本新管理。这个资本的概念不是让企业去反感,而是去帮助员工继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以后怎么去打造心理资本到社会资本到文化资本,进行新时期工匠精神的打造和培育。这之后有2000万的资金购买社工进企业开展服务,有很好的发展。之后的发展就是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了很多工业园区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到劳工的维权工会社会工作。一路走来,看到企业社会工作在深圳发展是非常快的。根据理论的梳理,教授提出了一个概念: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深圳也是创立了首家企业社会责任中心。其实在服务工业园区的时候,本身是服务于他的园区,企业是有责任去担当和做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企业以何种方式来支持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最快的方法是福田区正在推的企业社工就是与金融相结合的叫社会影响力投资再建。
企业社会工作标准这本书是龙华区民政局基于富士康事件,龙华区打造一个现代化企业的工匠精神需要一个标准。前不久,刚召开过全国企业社会工作研讨会,书已经发布了。目前,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要的是在原来政府购买标准获得资金的情况下要增加自己的造血能力,未来做社会企业、基金会,社会影响力投资再建和企业社会工作合作,把企业社工作为长期的社会影响力投资去做,可以有更多的探索。
教授认为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嵌入式”的发展,已经是嵌入到政府的工青妇、民政开始,包括现在的党群服务中心面临很多本土化的挑战。思考怎么样去做出中国社会工作自己的特点来,我们需要更有智慧和策略地去创造本土的社会工作。如何提高造血功能,通过企业来撬动可持续的发展,未来可以去尝试。
珠三角是世界工厂,处于转型创新的节点,可以尝试多元化切入,政企社合作。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香港力量、媒体等多元化的建构,希望能走出一个本土化的方向。十九大为社会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因为十九大谈到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追求之间的矛盾。什么叫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社会工作要去争取的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有尊严的生活。美好生活可以去向往。而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创造美好的生活。于此同时,十九大还提出了扶贫攻坚战,接下来在城市的精准扶贫,2020年在城市要消除低保户。农村要扶贫,不是经济扶贫,而是心理扶贫、文化扶贫还有社会关系的改善。那这样社会工作是要参与扶贫攻坚战的。十九大已经提出了增加社会组织的培育。虽然存在很多的挑战,但是很有信心去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道路。应该扎根本土去创造本土的社会工作知识。企业社会工作可能会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后,教授向本土一线的社工能够坚守社工的梦想,创造社会工作的优质服务,创造本土的智慧表示敬意。
<吴水丽总督导谈与大陆社工的“初恋”>
吴水丽督导称初恋是最令人难忘的。香港督导与大陆社工的“初恋”缘起于1988年亚太区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在北京大学畅春楼召开的一次会议。大陆社会工作的第一个本科专业是依据那个会议的一些想法去设计的。会议认识了大陆社会工作之父王思斌老师。自此开始了大陆督导之旅,从此就爱上了中国大陆的社工,参与了大陆社会工作的发展。
2003年参与了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的开办工作。当时是购买岗位和人头,所以机构就叫社工机构。后来发展为购买项目,那叫社工机构就不太适合。应该是社会服务机构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更好。所以这个是未来十年深圳机构需要面对的关于名称的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因为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也是大学一门的学科,不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才是一个社会制度。所以社工机构这个名称值得讨论和商榷。
2007年参与了深圳市1+7文件的制定工作。在文件正式发布之前,在7月份开了专家咨询会议,本人发现里面没有提到督导的问题,就第一个提出了督导制度。也因此,1+7文件才有了督导支持和发展的部分。后来督导制度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也有人对督导制度提出了疑问。因为开始是由香港派督导过来。香港的督导来只可以做专业督导,不可以做行政督导。理由很简单,香港的督导不是长期在内地,很多行政的情况也不明白。所以现在大陆大的本土督导是分专业督导和行政督导。这样的分法是好还是不好,觉得在未来十年值得去探讨。
2017年亚太国际会议在深圳召开。吴水丽督导觉得很有幸在1990年当国际社工联合会在华盛顿开会的时候,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秘书长也是民政部的副部长去开会,是那一年中国社工协会正式成为国际社会工作联合会的会员。从1990年到2017年,我国才第一次承办该会,相当不容易。
在下一个十年的发展中,有几点可以探讨:一是社工机构的名称;二是督导的模式;三是经费的问题。政府购买服务,是所有负责任的政府不可以不关注关心民生的问题,不可以不做社会服务。但是,也不应该是单由政府来做。1990年,在上海开过一个会,是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跟民政部联合开的。当时民政部副部长张德江在《社会服务社会化》一文中就提到社会服务要社会化的问题,也提到经费来源要多元化。所以,今天除了我们政府购买服务,还要发展第三者付款。包括通过企业、保险等渠道支付服务经费等。另外就是民众捐款。民众捐款的背后是需要全民关注社会服务。期待未来十年深圳社工能够继续引领全国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
<区洁盈总干事谈香港经验助力深圳社工发展的三步曲>
深圳社工发展十年,因为同一个理想,同样的价值观,区洁盈总干事也在内地开展了十年的督导和培训工作。
作为拥有丰富经验,社会工作发展成熟的香港,应深圳市的邀请,自2007年开始派驻香港社会工作资深人士来深担任督导工作。作为基督教服务处在深圳开展督导工作的第一任统筹主任,区洁盈总干事为我们介绍了督导工作发展的三个步骤:
第一个阶段是2007-2009年,主要是围绕一线的社工开展督导工作,培育和支持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和技巧。2009年发现,如果只是靠香港派督导过来培养一线社工是满足不了深圳社工的发展速度的,于是有了第二阶段工作的开展。
第二阶段是2009年开始到2010年主要是本土督导培养的工作。也就是推动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初级督导的培养和发展。在督导培养相对成熟之后,又引发了新的思考。社工机构作为重要的平台,其能力、资源等是很重要的,需要有一个正规的发展。所以就与民政局、社协进行探讨,因而有了下一个阶段的工作。
第三阶段是2010-2011年间开展了关于机构管理支持的机构顾问的工作。香港的专家作为顾问支持社工机构的发展。
总的来说,如果从深圳社工发展的思路来讲,未来不论是深圳也好,全国的社工发展也好应该也是离不开三个部分:一是一线实务人才和督导人才的培养;二是行政管理/监察指导人才的培养;三是机构的整体持续健康发展。三个加起来就具备了有利的土壤,才能让社工发展得更好。
<陈安发督导谈与内地社工的同行路>
陈督导在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的参与之路始于2008年。在1+7政策背景下,2008年起代表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参与深圳督导工作。第一个督导的社工团队就是深圳社联在团市委的岗位。2009年9月,因东莞社工的发展也在东莞开展督导工作。
作为督导这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社工的成长。从初出茅庐到今天的不断成长。八年间很高兴很多社工从原来的小社工成长为督导、总干事等,看到他们的成长。尤其首批社工刚刚毕业时内心有团激情之火去学习,去提升能力,去成长,除了香港的督导外没有其他的榜样可以学习,所有的都需要自己去摸索。一路从无到有,成长不易,向那个年代(首批)社工们致敬。
<李敏兰会长谈广东社工发展的“三个意思”>
会长首先对社联十年带来了贺礼:带领全场的同工齐喊“我们社工人一起努力!我们社工人一起贡献!”
深圳社工发展十周年之际,会长给我们谈了“三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感谢深圳社会工作、深圳社联,现场的所有社工。社会工作起源于上海,推动在深圳,发展在广州。深圳推行了最有效的行政方法,也就是岗位购买。而广州的发展在于推行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模式。
经过10年的发展,广东已有社会工作师6.5万人,其中深圳有2万多人。广东有社工机构1200多家,深圳就有200多家。证明广东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广东做出了贡献,深圳做出了贡献。十分感谢社协、社工机构、一线社工等各界人士的努力。
第二个意思:广东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我们更多的参与、贡献和付出。2016年民政部在广州召开了十年社会工作推进会。2017年亚太国际会议在深圳召开。2017年民政部联合几个部门发文推进社会工作在党政、青少年、医务、精准扶贫等领域的运用。这一点说明社会在发展,社工事业在发展。同时也说明社会的发展需要社工,需要在座的行业协会、服务机构、专业社工的参与才能推动。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广东的社会工作需要各位全力的付出和支持。广东发展好了,才能把全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推进到新的局面。我们的任务是越来越重的。
第三个意思:希望深圳社协、社联与全省的社会工作师及全省的机构一起学习,总结经验,把社会工作做得更好。
目前,对于未来的发展普遍会有两个担心: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是否会发生变化?社工机构发展的前景怎么样?
作为全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的会长,通过这十年的工作,会长越来越坚定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一个是离不开党的领导,第二个是离不开政府的全面管治和全面推动,第三个是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过去的十年,社会力量在不断培育和不断发展壮大,追求的目的就是不忘初心。而初心正如十九大所说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工。不管方式、方法怎么变化,方向是不会变的,政府放到社会服务的经费只会一年比一年增加。
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购买”二字就值得好好研究。到底政府应当是购买服务还是委托服务?接下来是在体制内采取事业单位式提供服务还是围绕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化的服务?会长认为二者不可以是相互排斥的,而应该是互相互补。所以在研究新的发展模式的时候,我们要坚信前十年社会服务形成的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基础发生的变化,我们的上层建筑和组织模式也会随之变化。所以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向前走,让深圳社工精神和广东务实的社工精神影响全社会和全国,帮助人民群众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峰会的结尾,主持人严书翔对峰会进行了提炼总结。严总指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专业和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近200年,虽然在深圳、在广东只有短短10年的历史,但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可贺的成绩。不过,深圳社会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比如过多依赖政府购买服务、人才队伍及专业素质还有待提升、人员流动过快等等。但是,这些都不会成为社会工作在深圳、在广东发展的障碍。作为政府主导推动和扶持发展的一个特殊行业,专业化的民间机构(NGO)是无法左右政策的,未来社会工作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引导和深度推进。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需要两条腿同时走路,一条腿是政府,另一条腿是民间社会服务机构,政府是永远的主导者,机构是永远的合作伙伴和协作者。未来10年,我们期待深圳、期待广东有更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土壤;期待深圳、广东社会工作更加繁荣兴旺;期待社工朋友们砥砺前行、追求进步,事业更加红红火火,家庭更加和谐幸福!
2017年,我们携手走过了深圳社工从无到有、风风雨雨、激荡起伏、成果累累的前十年;2018年,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出发,迎接充满希望的第二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