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妈妈开展亲子非遗小课堂,守护传统文化“你们知道鱼皮画是用什么鱼的材质做的吗?”身为赫哲族后代陈琇兰老师问到。小朋友们都摇摇头,说:“不知道。“是大马哈鱼。大马哈鱼又称鲑鱼,在淡水中出生,然后到海洋中长大,成年后再溯河洄游重返故乡生殖后代。它是一类典型的洄游鱼类。每年秋风一刮,中国的乌苏里江里聚满了大马哈鱼。我们居住在两岸的赫哲族人这时就会欢呼雀跃的喊‘达依马哈’。”阳光妈妈非遗小课堂第二节伊始,陈琇兰老师先向大家讲述了赫哲族的发展历史,展示赫哲族祖先穿制的鱼皮衣服,然后讲述了大马哈鱼逆流而上产卵的精神。老师的讲师,给人引人入胜之感,旨在传达希望孩子们学会勇敢,学会感恩父母。本节课中,参与组员所用的材料是老师精心剪裁的亚马哈鱼鱼皮半成品,亲子合力进行剪裁、组图、粘贴、固定,仅半个小时就合作完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鱼皮画。据记者了解到,2018年8月的每周一下午,阳光妈妈“成长向日葵”亲子工作坊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课堂在妇儿大厦阳光妈妈俱乐部如期举行,为期三周。该活动由深圳市妇女联合会主办,深圳市福彩公益金资助,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阳光妈妈项目联合深圳市华睿源有限公司承办。非遗小课堂共有三节不同课程,分别是面塑、鱼皮画和脸谱面具。活动共吸引了36对亲子参与,服务对象主要是深圳市各区来深6个月以上的单亲、失业以及遭遇特殊困难的女性。在小课堂中,她们不仅学到了非遗手工制作的技巧,体验制作手工的快乐,还了解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学习到了非遗精神。 第一节面塑课堂上,很多小朋友对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小动物等作品充满兴趣。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面塑非遗知识的由来,讲述面塑的发展历程、材质,接着分步骤教学。家长跟小朋友动手实践,很快就完成了小狗面塑的作品。当然,还有一些小朋友发挥创意,捏出棒棒糖、企鹅等造型。社工发现有些妈妈甚至比小朋友还要感兴趣。第三节脸谱面具小课堂,阳光妈妈服务项目诚邀脸谱面具绘画技艺项目的传承人彭芳老师。作为资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讲师,彭老师首先以历史人物曹操、关公等向大家介绍了各种颜色的脸谱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并且讲述传奇故事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在制作环节,阳光妈妈及其子女密切配合,自由想象创作,共同完成一幅精致脸谱。“成长向日葵”阳光妈妈亲子工作坊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课堂圆满结束。家住龙岗区的张妈妈表示,非遗课堂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课外知识,还能让孩子们以手工制作的形式接触非遗,而且亲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磨砺耐心,有利于提升亲子关系。据悉,活动负责人魏社工表示:希望每一位参加者今后能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非遗精神继续延承。